2011年一級建造師公路輔導資料:抗滑構造施工
十、抗滑構造施工
1.攤鋪完畢或精整平表面后,宜使用鋼支架拖掛1~3層疊合麻布、帆布或棉布,灑水濕潤后作拉毛處理。人工修整表面時(shí),宜使用木抹。用鋼抹修整過(guò)的光面,必須再拉毛處理,以恢復細觀(guān)拉滑構造。
2.當日施工進(jìn)度超過(guò)500m時(shí),抗滑溝槽制作宜選用拉毛機械施工,沒(méi)有拉毛機時(shí),可采用人工拉槽方式。
3.特重和重交通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硬刻槽,凡使用圓盤(pán)、葉片式抹面機精平后的混凝土路面、鋼纖維混凝土路面必須采用硬刻槽方式制作抗滑溝槽。
十一、混凝土路面養護
1.混凝土路面鋪筑完成或軟作抗滑構造完畢后立即開(kāi)始養護。機械攤鋪的各種混凝土路面、橋面及搭板宜采用噴灑養生劑同時(shí)保濕覆蓋的方式養護。在雨天或養護用水充足的情況下,也可采用覆蓋保濕膜、土工氈、土工布、麻袋、草袋、草簾等灑水濕養護方式,不宜使用圍水養護方式。
2.養護時(shí)間根據混凝土彎拉強度增長(cháng)情況而定,不宜小于設計彎拉強度的80%,應特別注重前7d的保濕(溫)養護。一般養護天數宜為14-21d,高溫天不宜小于14d,低溫天不宜小于21d。摻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最短養護時(shí)間不宜少于28d,低溫天應適當延長(cháng)。
3.混凝土板養護初期,嚴禁人、畜、車(chē)輛通行,在達到設計強度40%后,行人方可通行。在路面養護期間,平交道口應搭建臨時(shí)便橋。面板達到設計彎拉強度后,方可開(kāi)放交通。
十二、灌縫
1.應先采用切縫機清除接縫中夾雜的砂石,凝結的泥漿等,再使用壓力大于等于0.5MPa的壓力水和壓縮空氣徹底清除接縫中的塵土及其他污染物,確??p壁及內部清潔、干燥??p壁檢驗以擦不出灰塵為灌縫標準。
2.常溫施工式填縫料的養生期,低溫天宜為24h,高溫天宜為12h。加熱施工式填縫料的養生期,低溫天宜為2h,高溫天宜為6h。在灌縫料養生期間應封閉交通。
3.路面脹縫和橋臺隔離縫等應在填縫前,鑿去接縫板頂部嵌入的木條,涂粘結劑后,嵌入脹縫專(zhuān)用多孔橡膠條或灌進(jìn)適宜的填縫料,當脹縫的寬度不一致或有啃邊、掉角等現象時(shí),必須灌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