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造師考試復習總結:路面防、排水施工技術(shù)
2B312041熟悉路面防、排水施工技術(shù)
一、路面表面排水、防水
?。ㄒ唬└攀?/p>
路面表面排水設施由路拱橫坡、路肩坡度和攔水帶等組成。路面表面排水的任務(wù)是迅速將降落在路面和路肩表面的降水排走,以免造成路面積水而影響安全。
?。ǘ┦┕ぷ⒁馐马?/p>
1.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應通過(guò)路面橫向坡度向兩側排走,避免行車(chē)道路面范圍內出現積水。
2.在路線(xiàn)縱坡平緩、匯水量不大、路堤較低且邊坡坡面不會(huì )受到?jīng)_刷的情況下采用在路堤邊坡上橫向漫流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
3.在路堤較高,邊坡坡面未做防護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沖刷,或者坡面雖已采取防護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jīng)_刷時(shí),應沿路肩外側邊緣設置攔水帶,匯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過(guò)泄水口和急流槽排離路堤。
4.設置攔水帶匯集路面表面水時(shí),攔水帶過(guò)水斷面內的水面,在高速公路及一級公路上不得漫過(guò)右側車(chē)道外邊緣,在二級及二級以下公路不得漫過(guò)右側車(chē)道中心線(xiàn)。攔水緣石一般采用混凝土預制塊或用路緣石成型機現場(chǎng)鋪筑的瀝青混凝上,攔水緣石高出路肩12cm,頂寬8~10cm.
5.當路基橫斷面為路塹時(shí),橫向排流的表面水匯集于邊溝內。當路基橫斷面為路堤時(shí),可采用兩種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一種是讓路面表面水以橫向漫流形式向路堤坡面分散排放;另一種方式是在路肩外側邊緣放置攔水帶,將路面表面水匯集在攔水帶同路肩鋪面(或者路肩和部分路面鋪面)組成的淺三角形過(guò)水斷面內,當硬路肩匯水量較大時(shí),可在土路肩上設置“u”形混凝土預制構件砌筑的排水溝,溝底縱坡同路肩縱坡,并不小于0.3%,在適當長(cháng)度內(20~50cm)設置泄水口配合急流槽將路面積水排于路基之外。
二、路面內部排水
?。ㄒ唬└攀?/p>
1.路面內部排水的目的是將滲入路面結構內的水分迅速排除。
2.路面內部排水系統的使用條件:
?。?)年降水量為600mm以上的濕潤和多雨地區,路基由滲水差的細粒土(滲透系數不大于l0-5cm/s)組成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或重要的二級公路。
?。?)路基兩側有滯水,可能滲入路面結構內。
?。?)嚴重冰凍地區,路基由粉性土組成的潮濕、過(guò)濕路段。
?。?)現有路面改建或改善工程,需排除積滯在路面結構內的水分。
?。ǘ┦┕ぷ⒁馐马?/p>
1.路面內部排水系統中各項排水設施的泄水能力均應大于滲入路面結構內的水量,且下游排水設施的泄水能力應超過(guò)上游排水設施的泄水能力。
2.滲入水在路面結構內的最大滲流時(shí)間,冰凍區不應超過(guò)1h,其他地區不超過(guò)2h(重交通)一4h(輕交通)。滲人水在路面結構內滲流路徑長(cháng)度不宜超過(guò)45~60m.
3.各項排水設施不應被滲流從路面結構、路基或路肩中帶來(lái)的細料堵塞,以保證系統的排水能力不隨時(shí)間推移而很快喪失。
三、路基基層排水
?。ㄒ唬└攀?/p>
路基基層排水系統是直接在面層下設置透水性排水基層,在其邊緣設置縱向集水溝和排水管以及橫向出水管等,組成排水基層排水系統,采用透水性材料做基層,使深入路面結構內的水分,先通過(guò)豎向滲流進(jìn)入排水層,然后橫向滲流進(jìn)入縱向集水和排水管,再由橫向出水管引出路基。
?。ǘ┦┕ぷ⒁馐马?/p>
1.排水層也采用橫貫路基整個(gè)寬度的形式,不設縱向集水溝和排水管以及橫向出水管。滲入排水層內的自由水,橫向滲流,直接排泄到路基坡面外。
在一些特殊地段,如連續長(cháng)縱坡坡段、曲線(xiàn)超高過(guò)渡段和凹形豎曲線(xiàn)段等,排水層內滲流的自由水有可能被堵封或者滲流路徑超過(guò)45~60m.在這些路段,應增設橫向排水管以攔截水流,縮短滲流長(cháng)度。
2.排水層的透水性材料可以采用經(jīng)水泥或瀝青處治,或者未經(jīng)處治的開(kāi)級配碎石集料。未處治碎石集料的透水性一般比水泥或瀝青處治的要低,其滲透系數大致變動(dòng)于60~l00m/d范圍內。而水泥或瀝青處治碎石集料的滲透系數則大致在1000~6000m/d范圍內,其中瀝青處治的碎石集料的透水性略高于水泥處治的碎石。未經(jīng)水泥或瀝青處治的碎石集料,在施工攤鋪時(shí)易出現離析,再碾壓時(shí)不易壓實(shí)穩定,并且易在施工機械行駛下出現推移變形,因而一般情況下不建議采用作為排水基層。用作水泥面層的排水基層時(shí),宜采用水泥處治開(kāi)級配碎石集料,最大粒徑可選取用25mm.而用作瀝青混凝土面層的排水層時(shí),則宜采用瀝青處治碎石集料,最大粒徑宜為20mm.材料的透水性與集料的顆粒組成情況有關(guān),孔隙率大的組成材料,其滲透系數也大,需通過(guò)透水試驗確定。
3.縱向集水溝布置在路面橫坡的下方。行車(chē)道路面采用雙向坡路拱時(shí),在路面兩側都設縱向集水溝。集水溝內側邊緣可設在行車(chē)道面層邊緣處,但有時(shí)為了避免排水管被面層施工機械壓裂,或者避免路肩鋪面受集水溝沉降變形的影響,將集水溝向外側移出60~90cm.路肩采用水泥混凝土鋪面時(shí),集水溝內側邊緣可外移到路肩面層邊緣。
4.排水基層下必須設置不透水墊層或反濾層,以防止表面水向下滲入墊層,浸濕墊層和路基,同時(shí)防止墊層或路基土中的細粒進(jìn)入排水基層而造成堵塞。
四、封堵、阻隔排水
?。?)在干旱、少雨地區,通常采用透水性小的密級配瀝青混合料做表面層。
?。?)對多雨、潮濕地區;表面層可采用上封層組成防滑面層。
?。?)當面層滲水性大而基層、底基層及路基的水穩定性較差者,可在基層做下封層防止或減少水下滲。
?。?)對于地下水位較高、路基長(cháng)期處于潮濕狀態(tài),強度和穩定性會(huì )降低,在重載作用下路面會(huì )出問(wèn)題的地段,應設置滲透性小的墊層,隔絕地下水向上人浸。

